• 摆脱“8小时睡眠论”的认知误区

  • 文章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4-25 15:58:22   阅读次数:13
  •   “8小时睡眠论”作为一个广泛流传的观点,提倡每个成年人每晚需要睡足8小时才能保证健康和精力充沛。然而,“8小时”其实是指人均每晚睡眠时间,但睡眠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特征,如果一刀切地追求“必须睡够8小时”,忽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况,反而会引发睡眠焦虑,影响身心健康。

      1.忽略了个体差异性

      首先,个体之间在睡眠需求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例如,法国军事领袖和皇帝拿破仑·波拿巴以他的“短而分散”的睡眠模式著称,平日只需四到五小时的睡眠就能保持充足的精力,即使在紧张的战役期间也是如此。部分研究也发现,一些发生特定基因突变的“超人”,天生只要睡几个小时就能感到精力充沛和清醒(不过这种基因突变很罕见)。相反地,也有人需要超过8小时的睡眠才能保持最佳状态,例如运动员博尔特每晚需求的10小时睡眠。此外,不同年龄段的人对睡眠的需求也不尽相同,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简称NSF)针对人生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提出其对应的适宜睡眠时长的建议。

      推荐的时间也不是绝对的,每个人都要根据自身状况去发现最合适自己的睡眠时间。最简易的判断标准就是:睡醒之后,观察自己身体和精神的反馈。现在,市场上记录跟踪睡眠行为的智能软件也是帮助探索适合自己睡眠时长的好方法之一。

      2.忽略了睡眠质量比时长更为关键

      从科学的角度上来说,每日睡眠质量比睡眠时间更为关键,是决定精力恢复程度的关键要素。深度睡眠对于恢复精力、消除疲劳至关重要。如果大部分时间处于浅睡眠状态,即使是睡满了8小时,人们仍然可能感到疲倦不堪。有效的睡眠并不仅仅取决于时间的长短,而是睡眠周期的完整性。一个典型的睡眠周期包括不同阶段的睡眠,持续大约90分钟,而优质睡眠应该包含多个完整的睡眠周期(R90)。

      3.刚性安排难以融入生活

      生活的不可预测性使得每晚固定睡8小时变得不现实。工作加班、社交活动等都可能影响我们的睡眠时间。强行追求每晚8小时睡眠的刚性安排,反而可能带来压力和焦虑,损害睡眠质量。相反,采用更为灵活的睡眠安排,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减轻压力,提高睡眠质量。一个常见的灵活解决方案是R90睡眠方案,即以90分钟的睡眠周期为计算单位,把睡眠放到一周的时间里来评估,而不是某一天。理想状态下,我们每天获得5个睡眠周期,也就是7.5个小时,每周我们会获得35个完整的睡眠周期。


    声明:部分图文源于网络,仅作科普信息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 扫一扫关注更多